2007年11月11日 星期日

幸福會寫在臉上——待得天晴花已老,不如攜手雨中看

分享

  謹以此篇

  祝所有已經結婚、最近要結婚的親友們能夠擁有「夫妻臉」!特別是被郭老闆操出不少白髮的好友阿佶。


  恩愛廝守數十年的夫妻也會有明顯的徵象。長期水乳交融會在兩人的臉上留下印記,使他們愈來愈肖似對方,原因顯然是他們多年來經常表達相同的情緒,對臉部肌肉造成雕塑的效果。由於每一種情緒都會繃緊與放鬆特定的臉部肌肉,因此當一對伴侶相視而笑或者相視皺眉時,他們會強化相同的肌肉。這種效應逐漸塑造出臉部類似的隆起、縐摺與線條,使兩個人長得越來越像對方。

  一項研究揭示了這項驚人的現象,請幾對夫妻提供兩組分別攝於結婚時和二十五年之後的照片,受試者觀看之後回答一個問題:哪一組照片中的丈夫與妻子比較相像?白頭偕老的夫妻不僅越來越像對方,而且相似程度愈高,對婚姻生活的感覺也更為幸福。

  
一對伴侶在日積月累之下,會以微妙的方式相互「塑造」對方,透過無數細微的互動,強化彼此都能接受的模式。有些學者認為,這種塑造作用會讓一個人逐漸趨近伴侶心目中的理想形象。這種追求理想愛情的潛移默化稱之為「米開朗基羅現象」,會讓一對伴侶相互影響塑造。(《SQ社會智能Social Intelligence: The New Science of Human Relationships》頁265)

  書中的另一章提到了契合關係的三要素,我想,擁有「夫妻臉」的夫妻正是透過這三個要訣把幸福滿滿地寫在臉上吧!

  契合關係只存在人與人之間,也就是我們與他人在一起時愉悅欣然、互動密切、順暢無礙的感覺。……契合關係令人如沐春風,引發志趣相同的喜悅,讓彼此在友善的氣氛中感受到對方的溫暖、體諒與真誠。這種你來我往的惺惺相惜,會讓兩個人的關係更為強固,無論時間多麼短暫,都彌足珍貴。

  這種特別的關連有不可或缺的三項要素:相互關注、分享正向感受、協調一致的非語言互動。當這三項要素一應俱全,我們就能營造出契合融洽的關係。

  相互關注是第一項基本要素,當兩個人關注對方的一言一行,就會萌生一致的興趣與共同的焦點,在知覺上如膠似漆。像這樣雙向進行的關注,會刺激彼此產生共同的感受。

  契合關係的指標之一,是看兩個人是否會對彼此產生同理心:知道對方能與自己感同身受。……第二項不可或缺的要素是美好的感受,主要是來自說話音調與臉部表情。為了營造正向的感受,非語言訊息有時比說話內容更為重要

  契合關係的第三項要素是協調或同步。要達到最有效的協調,非語言管道是不二法門,諸如對話的節奏與時機、身體的動作等等。處在契合融洽的關係中,會讓人精神奕奕,自由表達情緒,兩人之間那種自發性、即時性的此呼彼應,彷彿一場精心編排的舞蹈,讓人以為他們事先做好安排,他們四目交會,身體相倚,椅子越坐越近,連鼻子也相互靠攏,渾然不似一般的交談對話。就算一言不發,也是樂在其中
。(《SQ社會智能Social Intelligence: The New Science of Human Relationships》頁51)

  在現代忙碌的工作下,我們或許以為電話或MSN可以取代或彌補兩人相聚時刻的減少,但若仔細再看契合關係的三要素,就能明白「再忙也要陪你喝一杯咖啡」這句廣告,多麼溫暖人心。

  最糟的是,因為工作的忙碌,做了類似底下書中提到的例子而不自知。

  一位女士最近遭逢喪姐之痛,接到一位男性朋友打電話來表示關懷,對方在幾年之前也失去姊妹。他哀悼安慰,她深受感動,開始詳細描述姊姊長年病魔纏身的痛苦歷程,以及喪失親人的椎心刺骨感受。

  然而她談著談著,卻聽到電話那端傳來敲擊電腦鍵盤的聲音,於是她逐漸省悟;這位朋友一邊與她談論她的痛苦,一邊回覆電子郵件,對話雖然繼續進行,但他的談話內容愈來愈不著邊際,空洞敷衍。

  掛上電話之後,這位女士的心情反而更加低落,深覺這通電話有不如無。她剛剛經歷這番令她大受打擊的人際互動,正是哲學家馬丁‧布伯所謂的「我—它」(I-It)關係。

  在「我—它」互動之中,一個人不會與另一個人的主觀實體調適呼應,也不會產生真實的同理心。收受者這一方會強烈感受到連結的匱乏。在上述案例中,那位男士可能認為自己有必要打個電話,安慰喪姐的朋友,然而他並沒有在情緒上做完整的連結,結果使這通電話淪為虛應故事。

  布伯創造「我—它」一詞來指涉一系列關係……在這種類型的人際關係中,他人淪為物體;我們傾向於將他人視為一件事物,而非一個人。

  心理學家以「代理人」一詞來描述這種冷漠的待人方式,全然將他人視為滿足我們自身目的的工具。當我完全不關心你的感受,只在意我想從你身上得到的事物,我就是以「代理人」的心態來對待你。

  這種自我中心模式與所謂的「共融」截然不同。當我們處於「共融」狀態時,雙方都會產生高度的同理心,你的感受不僅令我關切,而且會改變我。我們保持同步狀態,交織成一個相互反餽的迴圈。然而如果我們只扮演代理人的角色,彼此就會失去連結。

  我們與他人談話時,如果注意力被其他的工作或心事分散,投注在對方身上的心力就相當有限,使我們像機器人一般自動運作,只能讓對話勉強下去。如果對方期待我們更加投入,這場互動就會顯得「脫軌」。

  任何不只是例行公事的對話,都會被對話著的心有旁鶩拖累,尤其當對話進入涉及情緒問題的領域時。那位致電慰問朋友卻一心多用的男士,原本只是想表達關懷,並無意傷害對方。然而現代生活的通病就是如此,每當我們一心多用,在從事多項活動之餘進行談話,這時我們就會淪入「我—它」模式。
(《SQ社會智能Social Intelligence: The New Science of Human Relationships》頁141)

註:《SQ社會智能》是《EQ》作者丹尼爾.高曼的新書《Social Intelligence》中文版。


相關文章:
  幫愛情加溫的方法──心理學教你談戀愛,增進夫妻感情
  愛情地圖20問的遊戲
  [心理測驗]檢視你的親密關係
  為什麼男人連結婚紀念日都記不住?
  常見的婚姻迷思
  用主動建構式回應改善你的關鍵正向性比率(critical positivity ratio,羅沙達比例,Losada ratio)
  [心理測驗]魯賓愛情量表(Rubin Love Scale)──媒妁婚姻跟戀愛結婚哪一種比較幸福?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