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人的記憶有多不可靠?

分享




  看這篇網誌前,請先看「記憶是建構出來的」,做個有趣簡單的心理實驗。

  我們最喜歡的實驗之一是這樣的:派一名研究人員在街上隨便找一個行人來問路,當這個行人開始回答時,另外幾名研究人員會抬起一片門板,從他們中間穿過,使得行人與問路者都暫時看不見對方。趁著有門板阻擋視線時,原先的問路者會掉包成另一名研究人員,而新的問路者會接續原有的談話,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

  你會大吃一驚的是,即使第二名問路者和原先的問路者長得一點都不像,還是只有大約50%的行人,察覺到問路者換了一個人。

  在另一個實驗裡,研究人員要受測者觀看一卷錄影帶,內容是3名穿白衫的學生把一顆籃球傳來傳去,場上還有另外3名穿黑衫的學生也在互傳另一顆籃球;接著,研究人員要求受測者去計算白衫組傳球的次數。

  兩個小組之後會混合在一起,此時一名身穿大猩猩服裝的人,從球場的某一邊走進來,再從另一邊走出去,中間還停下來對著鏡頭做捶胸狀。實驗結果揭曉,大約有半數受測者根本沒有注意到場上曾有「大猩猩」出沒。(《大腦開竅手冊Welcome to Your Brain: Why You Lose Your Car Keys but Never Forget How to Drive and Other Puzzles of Everyday Life》頁30)

  「一目十行,過目即忘」是正常的,逛街時你不會記住每個擦肩而過的臉孔,因為人的注意力有限、大腦能處理的訊息量有限(參閱:「三娘教子」這篇網誌),所以會專注在當下需要處理的事項。(由於男女視覺先天上的差異,我很好奇這兩個實驗是否也會存在兩性差異)

  但是,人們以為他們記得很清楚的事情又如何?

  即使是最創傷的經驗,記憶也是不可靠的。事實上,我有一位朋友正在進行所謂的「鎂光燈記憶」(flashbulb memories)的研究。他採取的真實事件是1986年太空梭挑戰者號(Challenger)升空時爆炸的事件。

  在太空梭爆炸的第二天,認知心理學家奈瑟(Ulric Neisser)問了44位學生:「你第一次聽到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時的情形是怎樣的?」兩年半後他又問同樣的受試者同樣的問題。雖然兩年半後受試者對當時情況的描述都很「生動」,但是他們的記憶並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確,而是有三分之一的人,根據奈瑟的話是「非常的不正確」。請看下面這個例子:

  1986年1月:

  我正在上宗教課,有人走進教室開始談論爆炸的事。我不知道詳情,只聽說在太空梭爆炸的當時,那位小學老師的學生透過電視螢幕看到了他們老師之死,我覺得這實在太可悲了。下了課以後,我回到寢室看電視,才曉得所有的詳情。

  兩年半以後,這位同學完全忘記了她的宗教課,她的新記憶中多了她的室友、新聞快報,以及電話:

  1988年9月:

  當我第一次聽到太空梭爆炸時,我正和我的室友坐在大一新生的寢室中看電視。電視上突然有一段新聞快報,我跟室友都嚇呆了。我覺得非常的難過,所以就上樓打電話給我朋友,後來又打電話給我父母。

  更令人吃驚的是,當受試者看到他自己二年半前的紀錄時,他們驚訝的反應。受試者完全不能相信他們——改變過的——的記憶會是錯的,即使在看到他們當時所寫下的發生經過之後,他們還是堅持他們現在所寫的比較真,比較正確。一位學生說:「這是我的筆跡,所以一定是對的,但是我還是記得這整件事就像我剛剛告訴你的那樣(兩年半以後),我不明瞭為什麼會這樣,我沒辦法解釋。」

2008.12.23補充:學生會如此反應是認知失調的結果,請參閱「高學歷、高社經地位、愛面子的人的致命傷——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奈瑟最後的結論是:「原始的記憶已經不存在了。」

  奈瑟的研究對大家所公認的「鎂光燈記憶」是個挑戰。因為鎂光燈記憶是說,一個強烈的情緒會製造一個生動、鮮明的記憶。一百多年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寫道:「一個強烈情緒留下的印象是這麼的深刻,就好像在大腦的細胞上留下一道疤痕似的。」挑戰者號的爆炸絕對在觀眾的心靈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對大腦來說,它好像經過了一年一度的春季大掃除,把這些疤痕都掃起來,堆到一處,重新移花接木了。(《記憶VS.創憶The Myth of Repressed Memory: False Memories and Allegations of Sexual Abuse》頁144)

  甚至在其他人三言兩語的誘導下,假的記憶也能製造出來。

  「她幾歲了?」我問道。

  「八歲。」

  「你覺得你可以使她相信,她在五歲時曾在購物中心走失過嗎?」

  「不可能,」他笑著說:「珍妮是個非常有理性、有邏輯的小孩,而且她的記性絕佳。」他聳聳肩說:「我們何不試試看?」

  他把珍妮叫過來,手臂圍繞著珍妮的肩膀,介紹我們認識。我問她聖誕節要去哪裡度假,她打算在假期中做些什麼事,她希望的聖誕節禮物是什麼。她的父親藉著這個話題,順勢引入購物商場走失之建議。

  「嗯,珍妮,你還記得你上次在貝勒芙購物商場走失的事嗎?」

  珍妮的臉上顯出迷惑的表情,好像她在盡力回憶卻想不出任何細節。

  「你那時剛五歲,」她父親提示道:「就是差不多現在這個時候,大約聖誕節前一個月左右的時候。」

  「那是三年前的事了,爸爸,」珍妮覺得有點不好意思,用手肘頂了她父親的肋骨:「你怎麼可能期待我能記得那麼久以前發生的事情?」

  「你真的不記得了嗎?我去禮品店替你媽買禮物,你不肯去,要去玩拖船,」拖船是貝勒芙購物商場的一個地標,大家都是知道的。「當我幾分鐘後買好東西出來時,你已經不見了。」

  珍妮還是一臉很迷惑的表情。

  「我去找了大百貨公司、玩具店、鞋店,最後才找到你。」

  珍妮慢慢的點了她的頭:「噢,是的,我想我終於想起來了。」她說道。「我到處找你,可是找不到你。」

  「你有害怕嗎?珍妮?」我問道。她搖搖頭,不置可否。

  「我怕死了。」她父親說道。

  珍妮微笑的貼近她父親:「你沒有我那麼害怕。」她回答道。

  我簡直不能相信我剛才親眼目睹的這一幕。五分鐘之內,珍妮就相信了這個假的故事,而且補充了她自己的細節。她記起她的走失,她記得去找爸爸,她也記得她曾經害怕過。比煮一個蛋還短的時間,我們就製造了一個假的記憶。(《記憶VS.創憶》頁144)

  當在購物商場的假記憶,換成在沒有適當提示的催眠下所製造的亂倫假記憶,就變成許多親子對簿公堂、家庭破碎。為了避免這樣的悲劇繼續發生,《記憶VS.創憶》的作者Elizabeth Loftus、Katherine Ketcham才研究假記憶。(流行過的假記憶有外星人綁架、亂倫、前世輪迴,台灣則有小時候講台語被罰錢)

  相較於中文維基百科,我比較喜歡英文維基百科,因為英文維基百科較常列出資料的原始出處,而非僅憑「記憶」。寫這個部落格做書摘,也是為了方便自己找資料,避免「記憶」扭曲。

  沒有寫日記的習慣,或許該考慮在重要的日子裡做些紀錄。


相關文章:
  記憶是建構出來的
  謊言講三次就會變成真的?
  高學歷、高社經地位、愛面子的人的致命傷——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為什麼出庭作證的證人不得聆聽其他證人的證詞?
  眼見耳聽不為憑
  絮說回憶
  你絕對想不到的寫日記的七大好處
  別再錯怪男人了!女人就是比男人耳聰目明
  外星人為什麼比較喜歡綁架男人?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