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怎樣可以讓臉在六十幾歲時看起來像二十幾歲?——達賴喇嘛的現身說法

分享

  達賴喇嘛(Dalai Lama)說道:「一般人總以為培養慈悲心是在為別人,是在奉獻社會。其實這只是表面的看法,我個人的經驗是每當我慈悲待人時,立刻直接受益的是我,而不是別人。我得到的是百分百的利益,別人可能只得到50%,因此培養慈悲心的主要動機其實是自利。根據我的經驗,每當我心裡湧起對別人的關懷,立刻會感受到內在的力量。結果是:我的恐懼減少了,而快樂增加了。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問題嗎?沒關係。縱使有讓人驚駭、悲傷的事情,我或許會難過幾秒鐘,但我很快就能恢復平靜的心靈。」事實上這正是艾克曼(Paul Ekman)觀察達賴喇嘛情緒反應的強烈印象。

  達賴喇嘛說:「我認為慈悲就像禪定一樣,會讓躁動的心恢復平靜,慈悲心可以說是最強大的鎮靜劑。」(《破壞性情緒管理:達賴喇嘛與西方科學大師的智慧Destructive Emotions: A Scientific Dialogue with the Dalai Lama》頁211)

  上面的內容剛好可以跟「怎樣可以讓臉在六十幾歲時看起來像二十幾歲?」裡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的觀察做對照與補充。

  而《快樂學——修練幸福的24堂課Happiness: A Guide to Developing Life's Most Important Skill》的作者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在《破壞性情緒管理》一書中,對於如何擺脫破壞性情緒的其中一段說法,或許可作為更進一步的註解。

  「你或許會以為,一個人若是去除所有的情緒,豈不是呆若木頭。事實絕非如此,自由的心靈是最清明的。一個心靈平靜,完全不受情緒干擾的聖者,對別人的苦樂感受是最敏銳的;反之,一個心神渙散困惑的人是最遲鈍的。心靈平靜的聖者,能洞悉他人的痛苦與因果法則,因為他有更細緻的判斷力與更寬廣的慈悲心。」

  書中114頁有提到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做的一個研究,證實禪修會讓人更敏銳地察覺出臉部表情所透露出的情緒(每一種表情只出現五分之一秒或三十分之一秒)。

  「又有人會說,情緒如果不表達出來恐怕會造成不健康的心態。然而表達情緒有很多不同的方式,舉例來說,表達憤怒不一定是狂暴與羞辱,而可以靠智慧來面對。情緒不需要壓抑,可以將之轉化為與自己的智慧對話,用以了解心的本質,要觀察情緒的生滅而不去種下未來情緒起伏的種籽。如此在當下便可避免怨恨的傷害,長遠來看則不會以狂暴的方式重現。」

  關於憤怒表達出來的壞處,請參閱「感覺憤怒就應該發洩出來嗎?」。

  「最後一個問題是,人可不可能完全擺脫負面情緒,答案要看個人的智慧與自由。如果你認為破壞性情緒會限制內在的自由,阻礙正確的判斷,那麼只要你愈超脫,情緒的影響力就愈小,你會變得更自由、更快樂。」

  「逸樂(pleasure)與快樂應該有所區別。這裡所說的快樂是一種深刻的滿足,伴隨著心靈的平靜與許多正面特質,例如利他精神。逸樂則會隨著時空、環境與對象而改變,改變是必然的。此刻讓人逸樂的事情可能不久就會愈來愈麻木,到後來變成不樂,變成了痛苦。逸樂會在享樂的過程中自己耗盡,就像蠟燭終有油盡燈枯的時候。相反的,深刻的滿足趕並不因時間、地點或對象而改變,這種心理狀態會隨著經驗而增長,從各方面來看,都與逸樂不同。我們想要擺脫破壞性情緒的影響,就要追求內在的穩定、清明與滿足這種快樂。」

  「……佛教認為人人皆有佛性,可以說是一種原善而非原罪的觀念。……覺悟的前提是:惑障的情緒不是心的本質。一塊金子可能掩埋在泥地裡幾個世紀,但金子本身永遠不會改變,你只須撥開一層層的塵泥,顯露出它原來的面貌。成佛就是一個淨化的過程,慢慢累積正面特質與智慧,最後你會達到一個完全了徹的境界,一切惑障或破壞性情緒都無由產生。有人可能會覺得奇怪,一個有感覺的人怎能沒有情緒?這個問題似乎無法成立,因為正是破壞性情緒使一個人無法看清真相,正常運作,對於事物與心的本質沒有正確的認知。當你能看清真相時,就比較容易擺脫負面情緒,培養正面情緒,而這是以理性和自然的慈悲心為基礎的。」

  最後一句,呼應達賴喇嘛的說法。

  破壞性情緒使人無法看清真相的例子看社會新聞就有,比如路邊攤老闆看球賽對著電視機罵球員,結果路人誤以為老闆罵他,就拿刀砍了過去。

  「凡事都應建立在直接的經驗上,否則就像在冰上建造美麗的宮殿,一旦冰融化了便注定要下沈。正如佛陀所說的,『我只能指出一條路,但路還是要你自己去走。』當然這並非易事,經驗需要毅力、勤奮與不斷努力的配合。這是需要時間的,所幸只要你盡力而為,努力一定不會白費。」(《破壞性情緒管理》頁157)

  換成腦神經科學的說法,正面情緒的腦神經連結並非一念之間即可完成,經由不斷的練習,就能建立起強大的腦神經連結,不讓負面情緒輕易影響我們。


相關文章:
  培養平等心和慈悲的法門
  煩憂不請自來,快樂要費心尋找
  [心理測驗]憤怒問卷——你是一個愛生氣的人嗎?
  如何控制憤怒的情緒
  挫折復原力指南
  挫折復原力小語
  敵意——會不會罹患心臟病的重要指標
  Change:同理心的角度

3 意見:

yhc 提到...

非常謝謝你的閱讀分享。
最近對於破壞性的情緒,有非常深刻的個人經驗。看到你引用的語句,都與自己的內在省思相互映證。雖然沒讀過所有的書,卻好像都讀過到重點。

Ming-Tsung 提到...

感謝您的稱讚。

好作者、好翻譯、還有願意出好書的出版社,更是功不可沒。

不過,我更希望大家看了我的閱讀分享後會更想找書來看。

Nan 提到...

持續向智者學習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