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6日 星期二

正確判讀肢體語言的十大準則

分享







  假如你大學念的是心理系,你的常見問題(FAQ)要列出的第一條應該是:「你知不知道我現在心裡想什麼?」。對於這問題,我曾想過的回答是:「我知道你現在在想什麼——如果你願意告訴我的話。」

  逛書店的時候,《FBI教你讀心術》這樣的書名引起了我的注意,直到看到心理學教授馬文.卡林斯(Marvin Karlins)背書,書中的內容有經過科學研究證實,才真正引起了我的興趣(原文書有列出資料出處,中文版則完全刪除這部分)。

  閱讀時不免想起了曾是中央情報局、美國高等法院的安全顧問,也擔任過雷根與布希總統安全顧問的蓋文‧德‧貝克所寫的《求生之書The Gift of Fear》,以及研究臉部表情的權威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所寫的《心理學家的面相術:解讀情緒的密碼Emotions Revealed, Second Edition: Recognizing Faces and Feelings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al Life》跟《說謊:揭穿商場、政治、婚姻的騙局Telling Lies: Clues to Deceit in the Marketplace, Politics, and Marriage》。

  成功判讀他人,收集非言語情報,以評估別人的想法、感覺、企圖,是一種需要不斷練習與適當訓練的技巧。為了幫你做訓練,我要提供你一些重要的準則,幫你把判讀非言語的功力發揮到最大。當你把這些準則融入日常生活,它們很快就會變成你的第二天性,幾乎不需要刻意思考。這很像在學開車:剛學開車時,新手駕駛老是會「想」著這輛車該怎麼操控,以致很難同時兼顧車外的路況與車裡的動作。只有當你坐在駕駛座上,完全不用想操作動作,你才有辦法將注意焦點擴大到關照整個駕駛環境。這和非言語行為如出一轍,一旦掌握了有效使用非言語溝通的技巧,就能把它變成習慣,於是能將全副精神專注在解讀周遭的世界。

●準則一:不只是看,要「充分觀察」。

  這是任何想要解讀並利用非言語行為的人最基本的要件。

  然而,許多觀察者對於他們周遭的肢體訊號渾然不覺,就像是戴了眼罩。這麼說吧!就像「仔細聆聽」對理解我們的言語說詞很重要一樣,「仔細觀察」對於了解我們的肢體語言也極其重要。換句話說,周全詳盡的觀察,是成功判讀及洞悉他人非言語暗示的基本要件。

  問題在於大多數的人一生都只是看,卻沒有真正看到,就像英國名偵探福爾摩斯對拍檔華生醫生所說的:「你看了,但你沒有觀察。」絕大多數人都是以最小的觀察力看待周遭環境,對世界中的細微變化漫不經心,沒有察覺到四周各種細節交織而成的繁複景象。……

  書中這邊提到了「大猩猩」穿越球場,卻沒人注意到的實驗,參閱「人的記憶有多不可靠」。

  想起了《追逐日光Chasing Daylight: How My Forthcoming Death Transformed My Life》裡所提到的,「活在當下,由衷地去感受周遭的一切,幾乎是我做過最難辦到的事。與此事相比,事業攀上頂峰、管理兩萬人的公司,甚至前九洞就已打出標準桿這些事根本就不算什麼。」。(請參閱「讀《追逐日光Chasing Daylight》的隨想與書摘」)

  缺乏觀察力的人,欠缺飛行員所謂的「環境意識」(situational awareness),也就是隨時意識到自己身處的環境,他們的腦子裡,對周圍或眼前的實際狀況並沒有非常具體的「畫面」。請他們走進一個充滿人的陌生房間,要他們環顧四周然後閉上眼,說出自己看到什麼。你可能會很驚訝,很多人甚至連房間理最明顯的特色都回想不起來。

  我們常常會遇到,有人似乎老是對於生活裡的事毫無警覺。這些人的抱怨幾乎千篇一律:

  「我以為老闆對我的工作表現相當滿意,我哪知道就要被炒魷魚了。」

  「我太太剛剛訴請離婚,我從來沒有感覺到她對婚姻有任何不滿。」

  「學校輔導老師告訴我,我兒子嗑藥三年了;我不知道他有吸毒的問題。」

  「我那時跟這個傢伙在爭執,然後他突然就出拳揍我,我根本看不出他想攻擊我的樣子。」……

  幸好,「觀察」是一種可以透過學習而擁有的技巧,我們不必一輩子老是毫無警覺;也由於這是一種技巧,因而可以藉由正確的訓練與練習而更加嫻熟。就算你目前是個「環境意識白痴」也不必灰心,只要願意花時間與心力來認真觀察,就能克服這方面的弱點。

  你要做的,就是把觀察——周全詳盡的觀察——變成一種生活方式。留意四周環境並不是一種被動行為,而是一種有意識、特意探取的行為,需要花心思、力氣,且要專心,而且要持續練習才能維持住觀察力。觀察就像肌肉一樣,持續使用才會更強壯,不用就會鬆弛衰弱。

  在《破壞性情緒管理:達賴喇嘛與西方科學大師的智慧Destructive Emotions: A Scientific Dialogue with the Dalai Lama》一書中第114頁有提到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做的一個研究,證實禪修會讓人更敏銳地察覺出臉部表情所透露出的情緒(每一種表情只出現五分之一秒或三十分之一秒)。

  所謂周密詳盡的觀察,是指運用所有的感官,而不是只有視覺。……

●準則二:背景環境是關鍵

  在你嘗試了解現實環境中的非言語行為時,對於行為所在的背景環境愈清楚,愈能夠了解行為所代表的意義。舉例來說,在一場交通意外之後,我預期在場的人會處於震驚狀態,一臉茫然四處走動,他們的手會抖,甚至會出現類似走入繁忙車陣中這種不智的行為(這是警察會要求你留在車裡的原因之一)。為什麼?因為在意外發生後,一般人會出現大腦「思考」區域完全遭到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區域挾持的現象。思考腦受挾持的結果,會出現類似顫抖、迷惘、緊張、焦慮等的行為,亦即這些行為是可預期的。在求職面試中,我預期應徵者一開始會緊張,然後那種焦躁會慢慢消失;如果我問到特定問題時,應徵者又出現緊張焦躁,那麼我就得揣想:為什麼這些緊張行為會突然又出現。

●準則三:先學會辨認普遍性的非言語行為

  有些肢體行為被認為具有普遍性,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會出現類似的行為。例如,有人雙唇緊緊閉在一起,好像嘴唇都快看不見了,這就是個明顯、常見的訊號,顯示這個人覺得不安,而且情況不對勁。……

●準則四:解讀特殊性的非言語行為

  普遍性的非言語行為,每個人都大同小異;另有一種類型的肢體訊號,稱為特殊性非言語行為(idiosyncratic nonverbal behavior),也就是個人特有的訊號。

  想要分辨特殊訊號,得要留意和你有固定互動的人的行為模式。對一個人愈了解,或者與對方的互動時間愈長,就愈容易發現這類資訊;因為和一般對象比起來,你會有一個較大的資料庫可以作為判斷依據。例如,如果你兒子在考試前會搔頭或咬嘴唇,這可能就是一種可靠的特殊暗示,說明他緊張或準備不夠。這無疑已經成為他處理壓力時的部分表現,而且你會看見這種行為一再出現,因為「過去的行為是未來行為的最佳預測因子」。

  這讓我想起電影「賭神」,前五百次「偷雞」摸戒指的動作是故意加上去的。囧

●準則五:與他人互動時,先確立對方的基準行為

  為了掌握固定與你有互動的人的基準行為,你必須注意他們平常看起來是什麼樣、通常怎麼坐、手擺在哪裡、腳的位置怎麼放、他們的姿勢與平常的臉部表情、頭的傾斜角度、甚至他們平常是怎麼放或拿東西,例如皮包。你必須能夠區分他們「正常的」表情以及「緊張的」表情。

  沒有建立基準,就像父母若在小孩沒生病之前,從來沒看過孩子喉嚨,他們打電話給醫生,試著要形容看到的喉嚨內部情況,但卻沒辦法做比較,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在小孩健康時看過他們的喉嚨。檢驗過正常狀態下的情況,我們才得以區分哪些是不正常的。

  即使只是一次偶遇,也應該試著留意對方在你們互動開始時的「起手式」(starting position)。確立一個人的基準行為相當重要,因為你就能判斷對方是否偏離正常,這是非常重要且很有情報價值的。

  使用測謊器測謊,也是要先建立基準,先詢問能確認是否誠實回答的問題。剛好上星期四(2009.5.21)天海祐希主演的日劇「BOSS女王」第六集有演到。

●準則六:注意多重暗示

  當你觀察到多重暗示,或是一組肢體訊號的行為,就能提高你解讀別人的準確度。這些訊號兜在一起像是拼圖一樣,你擁有的拼圖片數量愈多,就愈有機會將它們組合在一起,拼出全貌。好比說我看到一個競爭對手出現緊張的行為模式,但馬上又出現自行鎮定的行為,我就有把我斷定這人的談判是虛張聲勢。

●準則七:突然改變的個人行為,要記住

  行為突然改變,會透露出一個人如何處理資訊、或是他如何去適應影響情緒的事件。一個因為期待進入主題樂園而表現得欣喜若狂的小孩,在得知主題樂園沒開時,行為會立刻出現變化。成人也一樣。當我們在電話裡得知壞消息,或是看到可能傷害我們的事情,身體會馬上對那樣的變化做出反應。

  個人行為的變化,會透露出當事人在特定情況下的關注焦點與意圖。仔細觀察這類的變化,可以讓你在事件發生前預知,也必然讓你獲得優勢——尤其是即將發生的行為可能對你或其他人造成傷害時。

  前幾天看到「夜市喋血 10多青少年掏刀互捅」這則新聞時,馬上想到的就是《FBI教你讀心術》這本書。

●準則八:何者真實、何者誤導,分清楚

  區別真實的訊號與誤導人的訊號,這種能力需要練習和經驗,不僅需要周密詳盡的觀察,還需要謹慎的判斷。……

●準則九:判讀自在與不安,是破解的基本

  ……有兩件事是我們應該關注並重視的:自在與不安。這是我教非言語溝通的基本。學習準確判讀他人的自在或不安訊號(行為),有助你破解他們身體與心理真正表達的意義。如果不確定那樣的行為代表什麼意義,就問問自己:這樣的表情看起來是否像是安心的行為(好比滿足、快樂、放鬆),還是看起來像是不安的行為(諸如不滿、不悅、壓力、焦慮、緊張)。通常,觀察到的行為都可以區分為這兩大類——自在與不安。

●準則十:觀察別人時,要不動聲色

  要善用非言語行為就得小心觀察別人,精確解讀對方的非言語行為。但是,在觀察別人時,你不可以表現得太明顯,許多人初次嘗試觀察非言語線索時,很容易會盯著人看,這種侵犯性的觀察並不恰當。理想的方式是觀察對方,卻不為對方所知。

  觀察技巧需要不斷練習,就可以達到觀察成功、卻能不動聲色的境界。(《FBI教你讀心術:看穿肢體動作的真實訊息What Every BODY is Saying: An Ex-FBI Agent's Guide to Speed-Reading People》頁45)

  題外話,測謊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木村拓哉主演的日劇「腦科學先生Mr. Brain」,在第一集裡面講到「人在說謊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往右上方看」,可別當真拿來做為判斷人家是否說謊的依據。


相關文章:
  舊式身體語言的七大迷思
  [心理測驗]你的身體語言信心指數有多高?
  [心理測驗]眼睛會說話,但你會對意了嗎?
  別再錯怪男人了!女人就是比男人耳聰目明
  [心理測驗]你能分辨真笑或假笑嗎?
  面試不出錯的12要領
  免費又準確的心理測驗網站
  [心理測驗]你是個醋罈子嗎?
  [心理測驗]感情出軌測驗

6 意見:

Yukie 提到...

看不到熊走過去的實驗應該就是這個影片吧:

http://edumeme.blogspot.com/2008/05/disqus_7703.html

Ming-Tsung 提到...

To Yukie:

我不確定是不是您網誌中的影片。雖然看過三本以上的書有提到這實驗,不過我沒找原文書看資料出處。

Unknown 提到...

今年的美國新影集Lie to me就把這套幾乎都演了出來。
不過比較著重在面部表情方面。

http://m.metroer.com/post/188/
這裡有相關介紹。
格主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
Season1共13集。

Ming-Tsung 提到...

To 吉兒:

謝謝您提供的資訊。

小查爾斯 提到...

很喜歡妳的分享,每次都覺得受用匪淺^^,感恩~

Ming-Tsung 提到...

To 小查爾斯:

謝謝您的誇讚。要聲明的是,我是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