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6日 星期三

信念的力量有多大?

分享

  萊特先生並不奢望能夠活過今晚。他渾身長滿了腫瘤、肝脾腫大、肺部積水,而且得依賴氧氣面罩才能繼續苟延殘喘。但當萊特先生聽說他的醫生正在進行一種名為「克瑞拜贊」(Krebiozen)的癌症新要的臨床實驗時,他請求他的醫生以這種被新聞媒體譽為奇蹟的藥物來治療他。雖然有違研究程序,但克羅菲(Bruno Klopfer)醫生仍然決定在回家度週末前,為萊特先生注射一劑克瑞拜贊,雖然他並不期待能夠再度見到萊特先生。但當克羅菲醫生在星期一早上回到醫院時,他卻發現萊特先生不但還活著,而他的腫瘤更是足足縮小了一半;這即使是輻射治療(放療)也辦不到。

  「老天!難道我們終於找到了治療癌症的仙丹?」克羅菲醫生暗忖。很不幸的是,進一步的檢驗顯示,除了萊特先生之外,其他研究對象的病情並無好轉的跡象。這是罕見的自發性復原(spontaneous remission),或是另有其他機制發生作用?克羅菲醫生繼續為萊特先生注射克瑞拜贊。十天後,萊特先生身上的癌症症狀近乎全數消散,終於可以出院回家安養。

  兩個月後,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宣布,克瑞拜贊的臨床實驗顯示,這種藥物毫無實際療效。萊特先生在得知這項消息後隨即病倒。他體內的腫瘤復發,並因此再度入院治療。這一次,克羅菲醫生深信,原先治癒了萊特先生的是萊特先生對克瑞拜贊的療效的「信念」。為了驗證這個假設,克羅菲醫生決定對萊特先生隱瞞真相,並告訴萊特先生另有一種「更精煉有效的新產品」,保證能得到更好的療效。萊特先生同意嘗試這種新藥;他以為這種新藥是以之前治癒了他體內腫瘤的克瑞拜贊為基礎發展出來的。事實上,克羅菲醫生替萊特先生注射的只是生理食鹽水而已。

  萊特先生的病情再一次大幅好轉。他體內的腫瘤消失無蹤,一切回歸正常,直到報紙報導了美國醫學協會的一份報告為止;這則報導的標題是,「全國性實驗顯示克瑞拜贊無力對抗癌症」。

  萊特先生在讀到這則報導後再次病倒,並於兩天後在醫院辭世。克羅菲醫生在一篇發表於《投射技術Journal of Projective Techniques》的論文裡指出,當萊特先生的樂觀信念逐漸褪去後,他對癌症的抵抗力也隨之煙消雲散。

Klopfer, B.,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in Human Cancer", Journal of Projective Techniques, Vol.21, No.4, (December 1957), pp.331-340.

  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神奇痊癒病例出現。雖然這種「奇蹟」經常被歸功於信仰和信念的力量,但大多數科學家對這類主張仍然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在醫學文獻裡,自發性復原並不常見,而與癌症有關的自發性復原更是罕見。雖然某個可靠的研究顯示,每3000個病例裡,即有一個自發性復原病例。但根據一般統計,每6萬到10萬個病例裡,才有一例自發性復原病例。同時,大多數腫瘤學家相信,導致自發性復原的並非奇蹟,而是某些未知的生物機制。時下流行的假設也叫傾向於以細胞、免疫、荷爾蒙,以及遺傳機制等,而非心理機制來解釋自發性復原。但萊特先生這個病例極為獨特,而且也是少數幾個經過大學研究計畫記錄下來的病例之一。長久以來,專家認為萊特先生之所以能夠自發復原,全都得歸功於心靈對身體的影響力,而這指的正是心靈對信念的生物機制所具有的效力。

B. O'Regan and C. Hirschberg. 1993. Spontaneous Remission.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Petaluma, CA: Institute of Noetic Sciences.

Heim M, Schwarz R. Spontaneous remission of cancer: Epidemiological and psychosozial aspects. Zeitschrift Fuer Psychosomatische Medizin und Psychotherapie. Vol 46(1) (pp 57-70), 2000

Papac, R.J. (1998) Spontaneous regression of cancer: possible mechanisms. In Vivo 12(6), 571–578.

Markowska J,Markowska A.Spontaneous tumor regression.Ginekol Pol,1998,69(1):39-44.

Schartz R, Heim M. Psychosocial considerations about spontaneous remission of cancer. Onkologie. Vol 23(5) (pp 432-435), 2000.

  科學家已進行過數以百計的身心實驗,包括了有關安慰劑效應,以及冥想和祈禱的研究。不過,只有少數科學家試圖解釋信念的生物機制。我們已擁有大量且完備的統計數據,能夠指出我們所擁有的信念的種類。但是,我們仍未完全理解信念的運用方式,以及信念之所以有用的原因,而大多數有關信念的研究結論也仍在爭議之中。(《為什麼你信我不信Why We Believe What We Believe: Uncovering Our Biological Need for Meaning, Spirituality, and Truth》頁9)

  萊特先生的經歷讓我想起了成大醫學院林啟禎教授「安慰劑效應」網頁http://ortho.clmed.ncku.edu.tw/~cjlin/othernote/412.html的故事。

  有一個流傳的故事是如此說的,一位心臟病患長期對一位資深老醫師開的藥物感到極端滿意,在老醫師過世後仍要求一位接班的年輕醫師「照舊開藥」,沒想到沒經驗的年輕醫師順口就說:「老醫師沒開藥給你呀!他開的只是維他命。」病患一聽,心想原來老醫師都在騙他,從此以後任何醫師開的藥對他的心臟病症狀都無法緩解,絕望憂鬱之餘就自殺身亡了。其實老醫師當初診斷出原來病患的心臟根本沒病,症狀是因為疑懼及壓力所導致的,所以利用「維他命」作安慰劑與引子,但真正的發生療效卻來自病患對醫師有「信任及安心」後的寬慰及放鬆,所以當被戳破後信心全失,病情完全失去了控制。


相關文章:
  每個人身上都有過癌細胞
  為什麼你應該學會樂觀?
  符咒、巫術能否取人性命?
  敵意——會不會罹患心臟病的重要指標
  好運發自內心(Luck comes from within)
  只有男人才會做的蠢事
  女人有多命苦?

1 意見:

nicopeijuchang 提到...

心病果然需要『心藥』醫,無論在『新』的藥,沒治到病人的心坎裡,都救不活他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