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6日 星期日

集體無知投資法

分享







  俗話說:「一桶水搖不響,半桶水響叮噹。」,又說「一知半解最危險」。不過,凡事總有例外。

  2000年時,投資雜誌《資本Capital》舉辦了一場股票大賽。超過一萬位參賽者(包括該雜誌主編),紛紛寄出自己設計的投資組合。該雜誌主編親自訂定下列規則:參賽者必須在為時六個星期的比賽期間,於50檔國際性網路股中,購買、持有或賣出股票,並由獲利最多的參賽者贏得比賽。許多參賽者努力蒐集這些股票的相關資訊或內線消息,其他參賽者則使用先進的電腦,挑選最佳的投資組合。但在眾多投資組合理,有一個投資組合特別引人注目。

  這個投資組合摒棄專家知識或精巧的軟體,反倒以集體無知為基礎,而其社記者就是經濟學家安卓亞‧奧特曼(Andreas Ortmann)和我(Gerd Gigerenzer)。我們想要調查的對象,是對股票一知半解,且未曾聽過太多參賽股票的一般人。我們在柏林街頭訪問了一百位路人,其中男女各佔一半。受訪者必須回答自己認得哪些參賽股票的名字。而我們設計的投資組合,就是由前十檔最多受訪者曾經聽過的股票所組成的。我們決定在比賽期間長期持有這個投資組合。換句話說,我們對這個投資組合中的持股比例不做任何修正。

  很不幸地,我們剛好遇上股市低潮。不過,我們根據集體無知所設計的投資組合,仍然逆勢上漲了2.5%。《資本》提供其主編的投資組合表現,作為對照的標準。這位主編對股市的了解遠超過一百位路人,但他的投資組合卻下跌了18.5%。除此之外,我們的投資組合報酬率,也勝過其他百分之八十八的參賽組合,並超越《資本》所預測的許多指數。我們還設計了一個用以對照的投資組合,這個對照組合是由前十檔最少受訪者聽過的股票所組成的,而其表現幾乎和《資本》主編的投資組合一樣糟糕。在另一個實驗裡,我們不但得到相同的結果,也針對性別差異進行分析。有趣的是,女性受訪者認得的股票較少,但基於她們對股票的認識而設計出來的投資組合的表現,卻比根據男性受訪者對股票的認識而設計出來的投資組合來得好。這個發現和更早之前的研究不謀而合。後者顯示,女性受訪者對自己的投資知識比較沒有信心,但她們依據直覺投資所獲得的報酬卻較為豐厚。

  在這兩個研究裡,部分無知都比廣泛知識更為有利。但這是否有如投資顧問所言,只是一時好運罷了?正如這世上沒有萬無一失的投資策略,名稱辨識法則也不保證有用。不過,我們所進行的一系列實驗則顯示,名稱辨識法則的表現,和投資專家、藍籌股基金,以及股票市場不相上下(註)。你也許會問,我對集體無知的信心,是否強到足夠讓我自掏腰包投資?我的確曾這麼做過。我曾在以集體無知為基礎所選出的股票組合上,投資了五萬美元。半年後,這個投資組合足足上漲了47%,其表現比股票市場和由投資專家管理的共同基金更為耀眼。

  一般人的集體無知,怎麼可能比得上知名專家的深奧知識?富達集團麥哲倫基金(Fidelity's Magellan Fund)的傳奇經理人彼得‧林區(Peter Lynch),即曾如此建議投資大眾:只投資你曾聽過的標的。人們經常依賴諸如「只購買你曾聽過名字的產品」等簡單法則。這種法則只對所知有限的人(例如,只聽過某些而非所有股票名字的人)有用,但卻不適用於股市專家(例如,《資本》的主編)。(《半秒直覺:不多想的力量——少想一點,可能知道更多Gut Feelings: The Intelligence of the Unconscious》頁43)


註:我們選用500檔標準普爾和298檔德國股票,並調查四組受試者(芝加哥街頭行人、芝加哥大學商學院學生、慕尼黑街頭行人,和慕尼黑大學商學院學生)認得哪些股票名稱(Borges et al., 1999)。我們接著設計出八組高辨識率投資組合(每組受訪者都有美國和德國兩種股票組合),並在半年中,以下列四種標準,比較這八種投資組合的表現:股市指數、共同基金、隨機投資組合,以及低辨識率投資組合,其中更有六種投資組合的表現,超越共同基金和股市指數(美國道瓊和德國農金指數)。這項研究引發許多新聞媒體的報導,以及兩種反應。有人(以投資專家居多)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也有人認為這是大家早已知道的事實。某個反對意見認為,我們恰好走運碰上漲勢連連的牛市。但在後續的兩個研究,我們不幸遇上一片慘綠的熊市。即使如此,我們仍然得到類似的結果(Ortmann et al., 2008)。不過,這兩個研究並未證明名稱辨識的優勢,因為兩者的受訪對象都是大學生,而非一般大眾。Boyd(2001)所訪談的學生,對股票的理解偏離常軌,使得據此設計出的投資組合,表現出極端的漲跌態勢。Frings等人(2003)不但排除所有認得超過半數德國Nemax 50的學生,也不採計違反分散投資原則(每個投資組合至少必須包含十檔股票)的學生。我們的研究亦將分散投資原則納入考量。總而言之,這些研究顯示,以集體名稱辨識為基礎的投資組合的表現,至少和投資專家、股市指數、共同基金一樣好,有時甚至更好。(《半秒直覺Gut Feelings》頁329)

Borges, B., D. G. Goldstein, A. Ortmann, and G. Gigerenzer. 1999. Can ignorance beat the stock market? In G. Gigerenzer, P. M. Todd, and the ABC Research Group, Simple Heuristics That Make Us Smart, 59-72.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oyd, M. 2001. On ignorance, intuition and investing: A bear market test of the recognition heuristic.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Financial Markets 2: 150-56.

Frings, C., H. Holling, and S. Serwe. 2003. Anwendung der Recognition Heuristic auf den Aktienmarkt--Ignorance cannot beat the Nemax50. Wirtschaftspsychologie 4: 31-38.

Ortmann, A., G. Gigerenzer, B. Borges, and D. G. Goldstein. 2008. The recognition heuristic: A fast and frugal way to investment choice? In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Economics Results (Handbooks in Economics), ed. C. R. Plott and V. L. Smith. Amsterdam: Elsevier/North-Holland.


相關文章:
  當指數型基金風行時,會產生什麼狀況?
  效率市場的概念、種類與檢定
  行為財務學(Behavioral Finance)的奇怪矛盾?
  別當正常的傻瓜
  成功投資者的心理特質
  效率市場假說(EMH)的矛盾
  如何克服投資上的心理偏誤(非理性行為)
  常見的投資心理偏誤(psychological biases)及其影響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