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社會心理學家Timothy D. Wilson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起因

分享






  Timothy D. Wilson在密西根大學拿到博士學位,目前擔任維吉尼亞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發表了許多關於內省、態度改變、自我知識、情感性預測的文章。他的研究工作受到美國科學基金會與美國心理衛生協會的資助。2001年他獲選維吉尼亞州立大學的傑出教學獎。

  找資料時,借了最新版的《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來看。看到作者介紹寫了這幾位社會心理學家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起因,這些起因或許可以解釋他們為何踏入社會心理學領域,對於不了解社會心理學領域的人,也可以知道社會心理學想解答什麼問題。(這算做是網誌「沒有警察會怎麼樣?──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Steven Pinker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起因」系列)

  我八歲那一年,鄰近的朋友很興奮的跑來告訴我,他們在一條鄉村路旁發現一間棄屋。其中一位說,「這間棄屋真的很乾淨,我打破其中的一塊玻璃,也沒有人管!」於是,我就跟一位最好的朋友前往探險,並且很快就找到了。我的好友撿起一塊石頭一丟,屋前的落地玻璃立刻露出一個大洞,往洞口一瞧,我們感到一股莫名的興奮,因為屋內已經有許多破碎的玻璃散落滿地,於是我們忙著撿石頭把所有的玻璃一一擊破。

  當時我們不覺得這些行為有何不妥,畢竟這是一間沒人住的棄屋。後來我們爬上窗戶往裡面看個仔細,卻嚇出一身冷汗,原來這屋子是有人住的,牆上不但掛著圖畫,傢俱相當考究,而且書架上擺滿了書,很可能是全家人外出去渡假。

  最後,我們的父母親知道了這件事情,還賠了一大筆補償屋主的損失。

  多年以來,我一直在思考此一件事:我為什麼會做出這種可怕的事?難道我是個壞小孩?對此我不這麼認為,我的父母親也一樣。但是為什麼一個乖小孩會闖下這種大禍呢?

  雖然鄰近的小孩說那是一間棄屋,為什麼我跟我的朋友就看不出那是一間有人住的屋子!當時的我並不明白這些問題的答案,但後來我終於瞭解,這些現象都反映著古典心理學所探討的主題,諸如是不是只有壞小孩才會做壞事,社會情境的影響力會不會強烈到迫使好人也會去做壞事,以及我們心中若已預設立場,往往使我們很難認清真相等等。幸運的是,這件打破玻璃的事件事實上提供了動力,使我至今還著迷於如何瞭解人們的行為及存在於社會世界當中的基本問題。(《社會心理學(原書第七版)Social Psychology (7th Edition)》作者介紹)


相關文章:
  如何輕易地讓人道德沈淪?
  為什麼不要跟人爭論政治、宗教議題?——我們先用情緒下決定,再用理性找理由
  為什麼網路上容易出現極端性的言論?
  服從權威(Obedience to Authority)——邪惡的平凡性(banality of evil)
  人有多會記仇,第一印象就有多重要
  電影「惡魔教室」(The Wave;Die Welle)
  社會壓力釀成的大災難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