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發現自我,還是透過不斷地選擇塑造自我

分享






  在寫「正向心理學電影片單(Positive Psychology Movie List)」這篇網誌後,找了《今天暫時停止Groundhog Day》(香港、中國片名為「偷天晴緣」)這部電影來看,看了兩次。

  之前沒看過這部電影,但有在其他書中跟網路上看過對這部電影的推薦。

  看完之後,我可以了解為何正向心理學之父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要挑它做為應用正向心理學碩士學位學程(Master of Applied Positive Psychology,MAPP)電影之夜的「開幕片」。特別在剛讀完《邁向圓滿:掌握幸福的科學方法&練習計畫Flourish: 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Well-being》這本書沒多久,更能理解塞利格曼看過15次,還是為它所感動的心情。

  我不免要想,塞利格曼所提出的「幸福理論Well-Being Theory」,受到這電影多大的影響。

  看這電影時,我想到我一直想做的一篇書摘──就是現在這一篇。

  偉大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宣稱他的雕像原本就存在石塊裡,只要剔除其他的部份,就能顯現出內在的雕塑。

  我們了解個人身分的過程也是如此:在層層包覆著我們的規範底下,存在著一個不變的真我,等著我們去發現。

  我們把發現自我的過程視為一種個人挖掘;往下挖,深入表面,扒開外覆的東西,顯露出永恆的自我,而我們用來發掘內在的工具正是「選擇」。

  你選擇穿什麼衣服、喝什麼汽水、住哪裡、上哪所學校、念什麼科系以及做哪一行等,這些都在說明你是什麼樣的人。

  確保這些事物正確反映出真實的你,是你的責任。

  但是你是誰呢?「做自己!」之類的命令句看起來直截了當(還有什麼比做你原來的樣子更簡單的事?),但是我們在面對它時,往往楞在那裡,心想只要一不小心,我們可能會變成別的樣子!當每一步都可能讓我們偏離真正的自己時,我們會很難向前進,於是為此猶豫不決。(《誰在操縱你的選擇:為什麼我選的常常不是我要的?The Art of Choosing》頁96)

  如果不要管那尊完美的自我雕像,或許我們可以把身分視為一種動態流程,而非靜態物件;那個挖鑿的動作,就是界定我們是誰的過程。

  我們是雕刻家,在選擇的演變中找尋自我,而不是單從選擇的結果中尋找而已。

  當我們改變想法、接受一種比較動態的流程,選擇就不再是一種破壞力;它不是為了去除我們不想要的部份,而是一種持續的自由創作。

  我們的義務是找出今天合理的選擇,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中可以滿足我們需求的選擇。

  我們的選擇隨時都和他人的選擇緊密相連,大家是透過我們之前與目前的選擇來理解我們,而非內在想像的「完美」自我。

  作家歐康娜(Flannery O'Connor)曾說過:「我寫作,是為了探索我知道什麼。」或許我們也可以依樣畫葫蘆地說:「我選擇,是為了探索我是誰。」(《誰在操縱你的選擇:為什麼我選的常常不是我要的?The Art of Choosing》頁133)

  人生的旅程就像一張油畫布,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就像是不同顏色的顏料,雖然擁有的顏色種類、多寡不同,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學習去調出新的色彩。

  我們所做的每一個選擇,就是在人生的畫布上畫一筆,層層疊疊的顏色,最終,畫成了一幅自畫像──溫暖明亮或灰冷黯淡,就看我們自己怎麼畫了。


相關文章:
  被細麻繩綁住的大象
  做自己的伯樂
  活出自信──將自信建立於自己是誰,而不是你做到了什麼
  從腦神經科學談活到老學到老
  免費又準確的心理測驗網站
  正向心理學書單(Positive Psychology Books)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