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6日 星期二

見佛,殺佛!──學冥想(禪修、正念)需要信仰佛教嗎?

分享



  逛誠品書店時,意外地發現《佛陀的幸福課The Buddha's Way of Happiness》這本好書,作者是位心理學家,教導正念療法幫助許多人度過心理困境。對我來說,這本書讓佛法有了不一樣的新意與領悟。

  禪宗有著奇異言語與行為的傳統。有一位禪師教導他的學生,每當他說「佛陀」兩字,他必須漱口三次。一位明白禪師話語的學生補充說,那每當他聽見「佛陀」兩字,他便要洗耳朵三次。

  不僅如此,也曾有人發現一些古怪的禪師為了破除因襲而焚燒佛像,或將涼鞋放在頭上在外走動。

  禪師臨濟義玄(Lin-chi)更曾說過:「若你在街上看見佛陀,必定要弒殺他。」(「見佛,殺佛!」)

  這些禪師們以一種戲劇化、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來教導。他們透過無禮的行徑來提醒人們一個事實:我們所有的見解、想法與理念都只是「見解」、「想法」、「理念」。這些概念在奇妙萬物生成的真實本質面前變得黯淡。想要用概念來留住真實本質,就好像企圖用手來握住水或用網子網住宇宙一般地徒勞與不切實際。

  執念是危險的。為了爭奪土地與財產而出戰的人,並不會摧毀土地與財產,因為土地與財產是他們想要的。但是那些為了「堅持的理念」而出戰的人則會摧毀一切──他們要將一些與他們不同的理念全部摧毀。愈是宗教性的執念就可能愈危險。即便是「佛」的概念也可能變成一種偶像崇拜。

  佛是讓人獲得平靜、慈悲、智慧與幸福的能力,但如果我們困在「佛實際存在於自身之外」的概念,那麼我們便永遠不會去注意真正可以尋得佛的地方。就好像在一哩外陰暗處掉了鑰匙的人,但卻在近處一座路燈上拚命地尋找,這人明知道鑰匙不在這座路燈下,卻執著於至少路燈下才看得清楚的念頭。因此,雖說佛性永遠存在,但只有當我們探究內在與生命時才能找到。

  如果我們以為佛是自身之外的東西,那麼便會落得永遠苦苦追逐。佛也不是我們跟隨某位老師或進行特別的閉關修行就可以找到,而且,在你自身之外找到的佛便不是佛。唯一的佛,只在你心中。(《佛陀的幸福課:教你療癒傷痛、轉化負面情緒,找到當下存在的幸福感!The Buddha's Way of Happiness: Healing Sorrow, Transforming Negative Emotion, and Finding Well-Being in the Present Moment》頁54)

  我們該如何變得幸福呢?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資源可供學習參考,例如:心理學、心理諮商、書與工作坊等。

  同時,我們也別忽略了這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精神信仰。這些信仰已經存在好幾世紀,經歷了時間的考驗。歷史上最有智慧、最聰明的人也對這些精神信仰不斷地加以證實與補充。

  由於精神信仰建立時的環境與現時不同,我們不能將它原封不動地套用在現代生活之中。但是,人們感受的困擾與苦痛並沒有改變。

  如果我們忽略了這些精神信仰內含的智慧,忽略了精神信仰存在的原因,我們就像宇宙間的孤兒一樣,必須獨自解開人生課題的謎團。

  我們可以從所有的精神信仰中獲得啟發:從基督教中我們知道上帝的恩典是信仰的中心;從猶太教我們了解必須嚴守戒律並過著服侍上帝與行善的生活;從印度教,我們知道靈魂永存;從道教我們習得與世無爭。

  一個可以幫助我們尋找幸福的精神信仰必須要符合一些條件:它必須是人文的,讓我們得以展露人類的潛能;在科學的年代,它也必須是基於經驗主義,來自經驗累積而非威權;它的教條不能讓世界產生更多隔閡與分類;還有,它必須符合心理學的觀點,幫助我們處理煩惱、悲傷與焦慮。而佛教幾乎完全符合以上各項條件。

  首先,佛教有很強的人性元素。從佛陀悟出的所有道理中,他從未宣稱──甚至明確地否認──自己是神。既然他不是神,他所展露出的便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他做到了,你也可以」是對人類能力的一種高度評價。

  第二,佛教是基於經驗主義。它提供修鍊與觀察的方法,相信你可以透過自己的眼光來體驗這些修鍊,觀察它們是否能為你帶來內在的轉化。

  這些教導的精神是:因為過去有人因此獲得內在心境的轉化,所以你也可以嘗試。如果你沒有因此而有所獲得,那麼你還有其他方式可以嘗試。

  佛教督促我們不要盲目地信仰,而是跟著它的建議自己去發掘。

  第三,佛教比較不是個教條式的宗教。佛陀總是強調,教導應被視為一種熟能生巧的修行方法而非終極真理;它是一個可以遵循的路程,並非是要求教徒捍衛的教條。

  佛陀甚至說,我們應該要捨棄教導真理,教導錯誤的道理那就更不用說了。禪宗三祖僧璨更建議我們停止追求「真理」,因為當我們停止「真理」時,我們停止追求的其實是對於事情的定見。

  意思是說,當我們認為某件事情是對的時候,我們同時也推論別人的信念是錯的,這樣的想法基本上已埋下暴戾的種子,也是人類苦痛的起因。

  由於佛教對於精神領悟上這種開放的態度,讓許多人可以採用佛教的修行方式而不會與自己原來所持的信念有所牴觸。

  人們可以採用佛教的修行方式卻同時保有自己無神論(atheism)或不可知論(agnosticism)的態度。

  從佛教的角度來看,你是否信仰神並不重要,因為,為了追求快樂與自由所要做的事情,與神存不存在並無關連,因此信不信仰神由你決定。

  同時,佛教也被人稱做功能性不可知論(functionally agnostic)。就算過去佛教相關的文字中曾提及「神」,它與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神的定義已有所不同,因此我們自己的修鍊與洞察力才是真正重要的事,也唯有修鍊與洞察力才能讓我們從苦難與妄想中解放。

  當然,對神的信仰可能仍舊對你來說非常重要。即使如此,你還是可以很容易地運用本書中所提的方法,因為佛學強調的是修行,並不需要相信任何事,也不用為任何事辯駁。只要你想要獲得自由快樂,你便可以憑藉自己的經驗試著練習,並且自己親身見證。

  有時候佛教徒的行為看起來很宗教化,他們身穿僧衣、焚香、在寺廟前鞠躬或參與儀式,就跟其他宗教信仰的人一樣。

  但佛教的中心並不是來自於這些儀式與動作。你甚至可以說,佛教根本不是一個宗教。事實上,佛教根本不是任何形式的「學說」。

  佛教(Buddhism)這個字眼其實是西方人對它的稱呼,而這個稱呼在佛教國家裡根本不存在。相反的,西方所稱呼的佛教其實指的是東方世界所說的「法」(dharma)或「佛法」(Buddha dharma),是佛陀所傳達的道理或教導。

  事實上,你可以合理地將佛法看待為一種古老的、充滿智慧的心理學。如同現代的臨床心理學,佛陀極力地想減輕人們的苦痛。當他領悟從悲傷中解脫的道理之後,佛陀便在往後的45年間不斷找尋如何讓人們依著各自不同的能力與意向從苦痛中解脫的方法。在這本書中,我只將佛法解釋為一種心理學。

  這本書將要告訴你如何透過佛陀的智慧來讓你感受快樂。你不需要成為一個佛教徒才能有所獲得。佛陀的智慧可以幫助你學習面對困難的情緒、失落、病痛與其他煩擾,它甚至可以幫助你學習以智慧與優雅面對死亡。(《佛陀的幸福課:教你療癒傷痛、轉化負面情緒,找到當下存在的幸福感!The Buddha's Way of Happiness: Healing Sorrow, Transforming Negative Emotion, and Finding Well-Being in the Present Moment》頁11)

  作者的說法有脫離佛陀的初衷嗎?有疑慮的人或許可以看看達賴喇嘛在《相對世界的美麗:達賴喇嘛的科學智慧The Universe in a Single Atom》這本書中的說法。

  雖然佛學已逐漸演變成一種以佛經和特定儀式為本體的宗教,但嚴格說起來,在佛學裡,佛經的權威性不能超過依自己的推理與經驗得到的認識。

  事實上,就連佛陀自己,也曾親口貶抑佛經的權威性。他告誡弟子,不要因為尊敬他,就無條件相信他說的所有事。……佛陀告訴追隨者,要親身檢驗他說的話是否正確,利用自己的推理訓練或禪定經驗,來體會佛經上的說法。

  因此,在驗證某個說法是否為真時,學佛的人依循的順序,首先是親證(也就是自己的經驗),其次是辯證(經過反覆推理、思辯),最後才看佛經是怎麼說的。……

  如果我們研究某些東西,發現它是事實,有證據和推理來證明它是對的,我們就必須承認它是現實的一部分。

  就算它和流傳幾百年的佛經,在字面上的解釋不符;或者和我們內心深處的觀點和想法有衝突,都不應該影響我們對事實的承認。

  因此,佛學和科學都有一種「以經驗來追求事實」的承諾,一旦發現的結果和自己長期以來所抱持的立場不同,也有放棄原先立場的勇氣。

  和宗教相比,科學有項特質,就是它沒有任何權威性經典,可用來驗證一些聲稱是真理的見解。科學裡的所有真理,都必須經由實驗來顯示或經過數學證明。

  如果有人說:「這個想法一定是對的,因為牛頓或愛因斯坦也這樣認為。」這種陳述是不科學的。

  因此,對於問題的探索,必須保持開放的態度。對問題的本身和可能得到的答案,都不預設立場,而且隨時準備接受任何正確的答案。

  這種心智上的開放態度,我認為是健康的「懷疑論」(skepticism)。這種開闊的心胸,可以讓人對新的直覺和新的發現有敏銳的反應。當它和人類「追求認識大自然」這種本性結合在一起時,將會大幅擴充人類的知識領域,把我們的視野無限延伸出去。(《相對世界的美麗:達賴喇嘛的科學智慧The Universe in a Single Atom: The Convergence of Science and Spirituality》頁25)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對我來說,「執著」於儀式,冀求「神通」的人,才如同進魔道。

  我們在超自然裡感動覺悟,我們不在超自然裡生活。聖經說,你憑著信心可以在海水上行走,你去跳海,結果淹死了。佛經說,房子失火的時候你打坐念阿彌陀佛,火自然熄滅,你不逃走,不打電話給消防隊,結果燒死了。這不是信仰,這是考驗上帝佛陀,要脅上帝佛陀,不管是佛陀還是上帝,他不接受你我的要脅。(《桃花流水沓然去:王鼎鈞散文別集》頁349)

  我想上帝佛陀也不接受某些自稱傳道人士的威脅。小孩子們都喜歡說,你不怎樣,我叫某個神明來,另一個就會說,那我叫另一個神明,呼來喚去,好像是外傭一樣。


相關文章:
  提升意志力(注意力、專注力)、控制衝動、減輕壓力、幫助睡眠的冥想技巧
  服從權威(Obedience to Authority)——邪惡的平凡性(banality of evil)
  為什麼不要跟人爭論政治、宗教議題?——我們先用情緒下決定,再用理性找理由
  你被洗腦了嗎?—脅迫憲章Chart of Coercion(上)
  高學歷、高社經地位、愛面子的人的致命傷——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電影「惡魔教室」(The Wave;Die Welle)
  兵不血刃——王鼎鈞《關山奪路》中的長春圍城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