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7日 星期一

小孩該不該跟父母同床?──世界各地的孩子怎麼睡?

分享

  套用《零偏見決斷法Decisive》的說法,轉轉聚光燈,有助於看到更多選項或事情全貌。

  近幾年來,睡眠科學家也投入了孩童睡眠爭議領域,開始和小兒科醫師與人類學家一爭長短。他們的發現有可能讓你大吃一驚

  喬迪·敏德爾(Jodi Mindell)是費城兒童醫院(Children's Hospital of Philadelphia)睡眠中心主任,這家機構經常名列全球最佳兒童醫院之林,也是美國第一家小兒科醫院。

  她和中心團隊每週共同診治約50位患者,處理從猝睡症(Narcolepsy)到極度煩躁(extreme fussiness)等繁複臨床狀況。

  每週診治50位患者,在台灣,許多醫師一個早上的門診數可能就50的幾倍了。

  有一天敏德爾發現,她答不出一個看似很基本的問題:世界各地的嬰兒是怎樣睡覺的?

  她最多只能用猜的,住在舊金山的孩子家長,和他們在東京的朋友,是否在相同時間以相同方式讓孩子上床睡覺。

  敏德爾和特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的阿維·薩德(Avi Sadeh)博士合作調查育有嬰、幼兒的多國家長,總數三萬人,分佈地區依英文字母排序包括:澳洲、加拿大、中國、香港、印度、印尼、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紐西蘭、菲律賓、新加坡、台灣、泰國、英國、美國和越南。

  這是歷來第一項最大規模的全球性嬰兒睡眠型態調查。該研究所有調查對象的生活條件,約略都與美國的中產階級相仿。受訪對象家中全都擁有電力照明、電視機、電冰箱、自來水等便利設施。

  敏德爾給每個家庭一張問卷,上面列了家長可以輕鬆回答的基本問題:你的孩子幾點上床睡覺?你的孩子獨自睡覺或者與你共睡一床?還有,你的孩子有沒有睡眠問題?

  結果若說答案出人意表還太過輕描淡寫,各大洲的家庭看來根本就不是從事同一種活動。

  舉例來說,紐西蘭三歲以下幼童平均約在七點半就寢,香港則為十點半。

  箇中差異不只是就寢時間,孩童睡眠習慣的所有成分,幾乎都取決於他們的居住地區,這是文化取勝生物學的一例。

  澳洲幾乎有一成五的父母親表示,他們通常都與孩子共睡一床;相隔近六千英哩之外的越南,卻有幾乎九成五的家庭都這樣做。

  日本幼兒每晚平均睡眠十一個半小時;紐西蘭嬰兒平均睡十三個小時。

  最令人驚訝的或許就是,在多數家庭都採共眠的中國,竟然有七成五的家長表示,他們的孩子有睡眠問題。

  ……「我還以為就寢時間前後不過就只差個十或十五分鐘,」敏德爾告訴我,「結果卻令人大開眼界,我們發現,世界各地幼兒的睡眠模式大相逕庭。」研究引發的問題比解答的事項更多。

  「我們不知道為什麼睡眠會出現這些差異,還有這會帶來哪些影響,」敏德爾繼續說明,「或許有人可以論稱,韓國幼兒睡得較少是由於他們太晚就寢。不過這當中也可能有某種明確的生物學差異,於是韓國幼兒只需要較少睡眠。這是個非常不同的問題,而且各方理論層出不窮。這得投入一生才能釐清真相。」

  採文化途徑來解釋睡眠多半都很合宜,不過當幼兒進入學步階段,初嘗全球化滋味,這時就另當別論了。

  為闡明這點,敏德爾講了一位母親的故事,她在英國長大,到美國上大學,最後搬到香港工作。這所有地區多少都依循同一套西式孩童睡眠途徑,從幼齡階段就讓嬰兒在自己房中單獨睡覺。

  敏德爾的患者來到新的城市,馬上僱了一位保母,負責在她上班時段照料她的三個孩子。

  那位保母來自中國鄉間,於是她依循老家習俗照顧每個孩子。這就表示到了就寢時間,嬰兒並不睡在育嬰房的昂貴嬰兒床上,幼兒也不睡在自己床上,而是由她抱在懷中,或者同床睡在她的身邊。

  這種共眠做法在週間幾天效果都相當好,然而到了週末,當敏德爾的患者獨自負責照料她的孩子,嬰兒床也重新發揮核心要角時,結果就是一場噩夢。孩子哭個不停,當媽媽的想盡辦法卻一籌莫展。

  她要保母讓嬰兒睡嬰兒床,幼兒則各睡自己的床,保母卻不肯聽從。她辯稱,孩子喜歡她的做法。

  乍看之下,故事的要點似乎在於,共眠在這個家庭效果比較好。

  不過敏德爾表示,問題不在這裡。三個孩子是卡在東、西方之間,一天和旁人共眠,隔天卻得獨睡。

  她說,問題並不在睡眠訓練法或共眠法孰優孰劣,重點是必須前後一致。

  睡眠訓練法就是讓小孩睡自己的床。

  「只要孩子能清楚知道接下來會怎樣,他們在就寢儀式全程就比較能夠輕鬆應對,」敏德爾告訴我。就她那位香港患者的情況而言,兩種睡眠途徑都能生效,條件是必須常態照著做。

  談到孩童的睡眠,不論雙親就共眠法做出哪種抉擇,例行程序都是預測睡眠品質的更好指標。

  單單每晚都一貫依循相同步驟,就可以讓就寢時間較少爭端。

  敏德爾做了一項為期三週的研究,期間她調查了夜間例行程序對400組母親和子女(包括從嬰兒到學步幼兒)的影響。

  第一週期間,參與該研究的母親全都按照指示依循常態處理睡眠。

  隨後半數母親拿到步驟說明,指示她們依循特定規畫去做。每位母親依指示都得挑個固定時間,每晚準時讓孩子在嬰兒床或全家床上就寢。就寢時間之前半個鐘頭,她得為孩子洗個澡,然後是輕柔按摩或塗抹乳液。接著她還得安撫孩子,好比摟抱、搖晃或唱一首搖籃曲。洗澡之後不到30分鐘,孩子就得來到平常睡覺的地點,燈光也熄掉。

  每位母親都依循指示進行兩週,接著就報告是否有任何改變。

  從所有角度來看,例行程序都可以讓夜間更安詳,孩子較快入睡,夜間清醒次數較少,也睡得更久。到了隔天早上清醒過來,孩子的心情似乎也比較好。而且雙親的睡眠品質也提高了,這讓母親更覺得有能力應付隔天的挑戰。

  敏德爾的成果暗示,共眠法和哭累法雙方陣營都有點正確──也都有點錯誤。

  倘若前後一貫是睡眠品質的最重要預測指標,那麼嬰幼兒是否與全家共寢,也就不見得有影響了。(《邊做夢邊冒險:睡眠的科學真相Dreamland: Adventures in the Strange Science of Sleep》頁77)


相關文章:
  嬰兒為什麼一直哭個不停?小孩子哭鬧該怎麼辦?
  助眠技巧:想要一夜好眠,就要避免這些不良睡眠衛生習慣
  為什麼奉子成婚的女星、豪門容易離婚?──決定生小孩,孩子生下來之前,夫妻倆人要有心理準備的事
  小孩不乖怎麼辦?怎麼做小孩才比較容易聽話、規矩些?──改善孩子行為的策略
  稱讚孩子「很聰明」或「很努力」,會有什麼差別?
  有其母必有其子的飲食偏好
  噪音對小孩的智力有損害

0 意見: